七月末的骄阳下,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绵的沙丘旁,一群特殊的“学生”正挥汗如雨。来自埃及、埃塞俄比亚等七个非洲国家及国际组织的35位官员、专家,将麦草深扎进沙地,不多一会,麦草方格的一条边就扎完了。
非洲英语国家“绿色长城”建设专题研修班的草方格扎设教学现场。
这生动的课堂,是非洲英语国家“绿色长城”建设专题研修班的教学现场。学员们在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了解治沙历史,在沙漠研究实验站见证科技力量,在宝丰集团的光伏板阵列下,触摸“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点沙成金的生态产业脉动。五天密集的现场教学,宁夏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治沙智慧”,为远道而来的学员铺就了一条绿色技术的学习之路。
“此次研修班是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筹备和成立初期承接的首批重要国际交流活动之一,也是宁夏治沙经验走向世界的生动实践。”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主任冯占文介绍。
研修班学员们在宝丰集团的光伏板阵列下,亲身触摸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点沙成金的生态产业脉动。
今年6月,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中亚五国元首达成重要共识,在中国中亚合作框架内设立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合作中心于7月30日在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挂牌成立。这个肩负推动国际荒漠化防治合作使命的国家级平台自揭牌以来,立足宁夏、面向全国及中亚,围绕落实元首外交成果,已在机构建设、资源整合、项目合作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在资源整合方面,合作中心依托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永久培训基地,改造提升白芨滩、中卫、哈巴湖三处防沙治沙展示场馆,系统呈现中国荒漠化防治历程与宁夏实践;针对中亚五国需求,整合区内资源,初步确定建设科普研学、光伏治沙、特色沙产业等6个实践示范基地。同时设计多条考察路线,将“林光互补”“草光互补”“藤灌草结合”等生态修复新模式,以及麦草方格、刷状网绳等治沙新技术纳入其中,全面展示宁夏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模式和案例。
国际合作,项目先行。合作中心虽成立不久,已迅速启动项目合作:博鳌亚洲论坛国内首个荒漠化防治实体化运作项目在宁夏落地,中日植树造林国际项目在平罗建设完成。此外,哈萨克斯坦生态与自然资源部、中国—世界银行集团全球生态系统与转型中心等6个考察团也到宁夏探路合作。合作中心还积极筹备国际培训活动,8月将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举办国际研修班,9月承办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全球发展倡议下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专题研修班”,2026年将争取承办公约亚洲缔约方报告能力建设区域研讨会。
随着基础工作稳步推进,合作中心即将开启新阶段。冯占文告诉记者,待机构组建等完成后,中心将全面转入实质运行,重点推进机构建设、完善合作机制、构建宣教体系、深化对外交流,最终在技术研究、培训交流、项目合作与成果扩展四大领域发力。“我们要向国际社会分享荒漠化防治、沙区生态产业等宁夏经验和成果,强化全球治沙合作,共谋治沙之道,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推进可持续发展。”冯占文说。
从非洲学员手中延伸的麦草方格,到中亚大地亟待抚慰的广袤荒漠,宁夏以智慧和汗水淬炼的绿色钥匙,正在为世界开启可持续发展的大门。这条国际合作防治荒漠化之路,必将随着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的扎实步履,越走越宽,绿意愈浓。(记者 马雨馨)